淺眠、深眠、REM眠,你知道它們的差異嗎?
睡眠過程中,我們的腦袋在做甚麼呢?
睡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現象,牽涉到多種身體和腦部功能的協調作用。在睡眠期間,腦部仍在活躍,但它的活動模式與清醒狀態下不同。
以下是腦部在睡眠中的幾個階段:
淺眠階段
第一階段 睡眠是指進入睡眠後的輕度睡眠狀態,此時腦波呈現一種較慢的、高振幅的腦電圖模式,稱為「θ波」。這種腦波的頻率介於4-7 Hz之間,通常與輕度放鬆、放鬆狀態或放空的狀態有關。腦部在此時逐漸進入睡眠狀態,但人仍然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或其他刺激喚醒。此階段通常持續5-10分鐘左右,之後進入第二階段的睡眠。
第二階段 睡眠是指進入睡眠後進入的較深的睡眠階段,此時腦波呈現一種更快的、低振幅的腦電圖模式,稱為「睡眠棒狀波」。這種腦波的頻率介於10-14 Hz之間,通常被視為比第一階段的睡眠更深度的睡眠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身體的肌肉會逐漸放鬆,呼吸和心跳也會變得更加平穩。同時,大腦也會進一步調整其活動,以適應睡眠所需的恢復和修復工作。此階段通常佔整個睡眠週期的50-60%左右,持續時間約為20-30分鐘,之後進入第三階段的睡眠。
慢波睡眠,深層睡眠,熟睡期
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 睡眠都被歸類為「慢波睡眠」,因為在這兩個階段,腦波呈現的慢波和高振幅的電位是區別於其他睡眠階段的特徵。
第三階段的睡眠中,慢波佔比開始增加,腦波呈現出深度放鬆、緩慢的波動。此時大腦的代謝率開始降低,呼吸和心跳也變得更為緩慢。通常在第三階段的睡眠中,慢波佔比為20-50%。
當進入第四階段的睡眠時,慢波佔比會達到50%以上,此時腦波呈現極緩慢、高振幅的波動,進入深度睡眠狀態。在第四階段的睡眠中,大腦和身體都處於深度放鬆狀態,肌肉極度鬆弛,人體的呼吸、心跳、血壓等生理指標也會下降到最低值。
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的睡眠被視為「恢復性睡眠」,因為在這兩個階段中,身體和大腦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。此外,慢波睡眠也與身體免疫力、身體疲勞、情緒穩定等方面有關,缺乏這些階段的睡眠可能會對身體和大腦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。
REM 眠階段
REM(Rapid Eye Movement)睡眠是一種獨特的睡眠階段,通常發生在睡眠週期的末期,維持時間逐漸延長,直到早上醒來為止。在REM睡眠階段中,腦波呈現快速、不規則的波動,類似於清醒狀態下的腦波,因此也被稱為「類清醒狀態」。此外,REM睡眠還伴隨著快速的眼球運動,體溫升高、心跳加快等身體反應,而肌肉卻非常鬆弛,幾乎不能動彈。
在REM睡眠階段,大腦的活動非常活躍,有助於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。這個階段也被稱為「夢眠」,因為在REM睡眠時,人們經常會做夢,這些夢境可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情感有關。在REM睡眠中,大腦會處理和整理白天學到的新資訊,並將其儲存到長期記憶中。
REM睡眠在整個睡眠週期中佔比例相對較小,通常在成人中佔總睡眠時間的20-25%。缺乏REM睡眠可能會對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,例如影響學習和記憶能力、情緒不穩定等。
總結以上這幾個睡眠階段,可以發現隨著睡眠時間的推進,腦波的頻率和振幅逐漸改變,從清醒狀態的β波進入α波,再進入第一、第二階段的睡眠,腦波轉變為θ波,隨後進入第三和第四階段時,腦波的振幅和頻率降低,進入深度睡眠,腦波呈δ波,此時身體進入修復和再生階段。最後進入REM睡眠,腦波則呈現與清醒時相似的β波狀態,進行夢境活動。瞭解這些不同階段的腦波變化和特徵,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睡眠的過程和睡眠的重要性,並可以針對不同的睡眠階段進行合理的調節和管理,以提高睡眠質量和身心健康。
β波(beta)-清醒工作階段
α波(alpha)-潛意識的腦波 (大腦清醒放鬆)
θ波(theta)-淺度睡眠
δ波(delta)-深度睡眠